高效沟通避雷指南


罗振宇曾在《奇葩说》中说过,“表达能力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能力,

如果实在找不到另外一个领域去跨界,那就去学演讲,不断袒露事实、表达观点,练就在这个社会的生存技能。”
这看似是罗振宇对自我能力的一种嘲讽说法,但事实上,在当今这个社会分工高度精细的环境下,沟通必不可少,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则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。
那么,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更准确,首先就要有效避免4种不良的表达方式


1《退格键型》


录入文字的时候,如果觉得有改进空间,人们通常都会按退格键删除修改。坐在键盘前这么做没问题,但很多人在说话时也会这么做。

退格键型的人说出的话,听起来是这样的:“当时我人在广东,我想是在广州,我正在开车……嗯,其实,我只是坐在车上,开车的是我朋友。

总之,我们要去参加一场会议。唔,其实比较类似聚会…”

说话时,往后退一格,用不同方式重述,修正才刚说出口的话,只会发展出令人沮丧又不流畅的沟通。

第一个从口中冒出的说法通常就是最好的,要排除掉自我修改的冲动,不要拼命让不重要的信息达到100%精准。


2《芝麻绿豆爱好型》


在沟通表达时,分不清主次,对内容没有取舍,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抓着不放,对于真正能促进沟通进一步深化的内容却视而不见。
例如在销售行业,很多人在向客户介绍的时候,会在商品的细节上费时间,而不是解释消费者要怎么使用这款超棒的商品。

可是,消费者并不想知道制造过程,他们想知道的是这种产品会给自己带来哪些便利?会给自己解决哪些问题?
所以在沟通表达时,套用黄晓明的一句经典语录就是,我不要你(自己)觉得,我要我(沟通对象)觉得。


3《过度解释型》


过度解释型的人并不会快速说出重点,然后继续进行下一个内容,而是不停的在同一个重点上反复。

这种情况,经常会发生在指导老师和教授身上。
例如:在大学任教很具挑战性,教授站在教室最前面,会想尽办法填满这40分钟。

那么,课堂就并不是练习沟通交流的好地方,因为课堂有时候的目的可能就是填满这40 分钟。

教授反复解释润饰,一而再、再而三叙述重点,在学术界也许行得通,但日常沟通里却并不合适。



4《陈腔滥调型》


有些时候,大多数人会说一些陈腔滥调,反复铺垫,把沟通的时间无限拉长,但其中绝大多数的话都是“正确的废话”。

回忆一下,你是否也曾有被反复而冗长的会议所支配的恐惧?
其实,每个问题的回答最好介于30~40 秒钟。

如果内容都是一些陈腔滥调,讲了等于白讲,不仅不能帮助你的内容做到良好的传达,还会先引发听者的逃避。




写在结尾


沟通未取得预期效果,或许不是你对牛弹琴,可能只是你在跟俄罗斯人说西班牙语,跟建筑学大佬说生物医药专有名词,在七姑八姨问你“什么时候结婚”时说英超联赛。

这是你向特定交流对象使用的表达方式用错了。
沟通、营销、宣传同上,无论多么言之凿凿、合情合理,没能成功让对方理解、接受的表达都是失败的表达、无效的表达。

“怎么说”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。